課程建議
1:個人對於資訊相關課程之學習與問題分析。
A:
管理資訊系統{MIS}=管理+資訊+系統
英 文: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Services (MIS)
台 灣: 管理資訊系統,管理資訊服務
大 陸: 管理信息系統
1. MIS是兩個交互使用的英文詞彙縮寫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或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是一套以大型主機或迷你電腦為基礎的電腦系統,其功能在讓企業或機構用以收集並分析各部門或單位的資料,讓經理人員可以隨時取得有關公司各項績效的最新資訊,如庫存、財務和業績。是指一群軟體供經理人員組織和評估自己的部門。
2. 現在一般大型公司或機構有時會將負責維護電腦系統部門稱為MIS部門,中文慣稱資訊部門,而在美國,MIS部門有時會改稱IS (資訊服務)或資訊科技 (IT ) 部門。
有效的管理資訊系統,可以有系統地收集有關人力資源事項各層次的資訊,使各部門、政策科和公務員事務科可以預計和監察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用。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隨看第三次產業革命的來臨(資訊科技革命),人類的文化及社會的結構正在急劇轉變中已往一些傳統的商業模式,如物品零售,都有可能逐漸被電子商貿所取代,而工商業競爭,就更形激烈,要打勝這場仗,便需要掌握到準確的資訊。然後作出最佳的管理及行銷策略。
較具規模的工商機構為了處理大量的各種數據,都設立了管理資訊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將這些數據變為有用的資訊,幫助管理人員作出各種商業決策(business decision)。
管理資訊系統可以定義為:「一個使用特定程序搜集商業機構內部和外部資料,將其處理成資訊提供給各階層的管理人員,協助他們作出有效及即時的決定,以便進行計劃、督導與管理。
管理資訊系統的領域中也存在著三種人:『管理者』、『資訊人員』、與『系統發展者』,這三種人因著職務與背景的不同而對管理資訊系統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你問『管理者』什麼是管理資訊系統,他們會說管理資訊系統像一個三角形,由橫向來看,管理資訊系統含括了企業的各個管理功能(如生產,行銷,財務等資訊系統),從縱向而言,它則包函了策略、管理、知識、與作業四個階層。管理者是資訊系統的主要使用者,比較重視系統的表達方式與報表的內容,對於系統的邏輯較不感興趣。此外,管理者所面對的環境不確定較高,他們的資訊需求也隨之改變,甚至前後矛盾。
如果你要求『資訊人員』來描述管理資訊系統,你會得到一個”方形”的答案。在經驗中他們受夠了『管理者』變幻無常的資訊需求,與為了管理方便而造成的資料重複,並且不能容忍資料不一致情況的發生。強調的不再是報表或資訊系統的設計,而是資料庫的管理。他們常形容管理者是一個胃口常在變的食客,並以”炒菜”來比喻資訊系統的發展,如果冰箱內的菜色(資料庫)齊全了,美味可口的佳餚(如生管、會計等資訊系統與報表)便垂手可得。因此,資訊管理者特別著重於資料的完整性與正確性。
『系統發展者』眼中的管理資訊系統是”圓形”的,是一連串的系統分析、設計、與實施。他們著重於系統是如何發展,軟硬體應該如何設計,使用者的需求應該如何分析,如何使用資訊科技來設計出適當的系統,及如何成功地實施出來。
管理者,資訊人員與系統發展者三種人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與關心重點,對管理資訊系統也就有不同的認知,間接地影響了管理資訊系統的發展。舉例來說,管理人員便常埋怨技術人員不懂管理,只會閉門造車,既使設計出很合『邏輯』的資訊系統,若不能達到管理的目的,一點兒用處都沒有;技術人員也常抱怨管理人員是電腦白癡,根本不懂電腦而無法與之溝通。事實上管理資訊系統是結合了管理,資訊與系統三個範疇發展而成。為了訓練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的人才,資訊管理系也就因應而生。
管理資訊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定義:
是設計來提供企業過去、現在與未來與經營相關例行性的報表,以支援企業規劃、控制與決策
特性:
1)支援管理階層的規劃與控制
2)大部分為結構性、例行性問題的支援
3)所需資訊為已知且穩定
4)提供的通常是控制性及規劃性的定期報表
5)彈性不大
6)不需複雜的決策運算模式
7)需要交易處理系統提供資料
依照Gordon Davis 的定義,MIS包含下列四個部份:
人:包含資料提供者、資料處理者、資訊使用者、決策者。
機:基本上是資訊科技,包含電腦硬體、軟體及通訊科技。
資訊:包含資料與資訊。
組織:基本上是許多人的集合體,存活在一個競爭環境中,透過組織體系中的人、機與資訊的靈活運用,從事日常作業、管理及決策活動,來達到企業的目標。
(參考來源:http://www.get.com.tw/master/)
(參考來源:奇摩知識 及 學生拙見)
2:個人對本課程學習上的想法、期望、與建議。
A:
看過計算機概論大都知道,Internet原是起源於美國軍方個一個計畫,計畫的內容是想要把坐落於各地方的電腦,透過某種方法來高速的交換訊息,為了要把不同地域不同品牌的電腦連結起來,必須制定一致的溝通方式,也就是共同的通訊協定規範。計畫執行的時期是自1961-1967年,逐步發展出我們現在使用的TCP/IP通訊協定,使用這種通訊協定可以使不同的子網路、不同的主機彼此進行資料傳輸。而後這個計畫的應用被擴展到美國政府單位、學術及研究機構,大約在1985年之後,已可見到美國的商業機構逐漸加入其中;而後更擴及到國際間,各國的電腦都採用這個通訊協定來溝通,逐漸構逐而成一個複雜的網路綜合體,也就形成了「Internet」。因而Internet一字,指的是這一個網路中另有網路、網路連著網路的集合體。現在全世界已有大約200個國家已經在Internet這個大網子裡了。
在網網相連的Internet之中,資訊的傳輸是非常迅速與便利的,因而在Internet上也逐漸發展出各種的網路服務功能,在連接進入Internet之後,便可使用這些網路傳輸功能,進行各種資訊交流、檔案傳送或資料運用、資料處理,透過網路的運作,即使是位處不同國家之間,資料亦能於數秒之中迅速抵達,這正是Internet的奧妙。
Internet最大的便利性,在於使用者只要連接到任何一個與他最接近的網路節點,便是與Internet接上線了,也就是進入了Internet,可以輕鬆便利的使用Internet資源及各種網路服務功能。例如電子郵件(Email)、全球資訊網(WWW)、電子新聞(Net News)、電子佈告欄(BBS)、檔案傳輸(FTP)等等功能。
而網頁瀏覽器的出現,也迅速地讓World-Wide Web在短短的幾年間,首度達到前所未有,一個真正橫跨全世界的超級資訊庫,所有的文件都遵照相同的格式提供出來,並相互串聯。
如果我們從技術的角度探究Web之所以能成功,會發現遵循開放標準所帶來的鬆散藕合(loose coupling)是最重要的關鍵。怎麼說?站在一個使用者的立場,我只要有一個瀏覽器,不管是用什麼平台--PC、Unix、Mac、智慧型手機,甚至是PDA、以致現在最夯的平板電腦,我們都可以看遍全世界的網站。
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端的應用彈性便大幅增進。生產端應用伺服器所提供出來的資訊「服務」,除了瀏覽器外,還有包含IM (Instant Messenger) 在內的P2P軟體、Java手機、IA 家電,乃至於其他伺服器上的服務程式。而Office類的文書軟體,也都搖身一變為潛在的資訊消費者。Web 的運行模式,也從之前的 Web 1.0 --「browser to AP」,演化到「AP to AP」的 Web 2.0 時代。而「Web services」這個名詞被選擇用來代表這個新的應用模式。
Web 1.0
1.以傳統媒體的概念,利用多媒體的形式,架構在網路上的媒體
2.極少數菁英寫給給廣大讀者瀏覽
3.由媒體的擁有者決定給予瀏覽者的內容
4.利用 javascript, DHTML, Flash 以及其它的程式語言,作為與使用者與媒體之間的互動
5.Browser to AP
Web 2.0
1.由用戶互動並創作
2.以服務為導向
3.AP to AP, Browser to Browser
淺談雲端~
Google 台灣區經理簡立峰說:
雲端運算簡單的說就是把所有的資料全部都丟到網路上去處理
雲端科技的應用有很多,例如:
電子郵件:將資料寄給收件者,編輯資料與信件內容都在網路上完成,資料也都儲存於網路上
網路相簿(影片):將照片或影片上傳於網路上(儲存於伺服器的硬碟中),可供大家瀏覽。
線上掃毒:在網路上都會有防毒軟體公司提供線上掃描的服務,只要下載一些套件就可以幫你掃描
還有最夯的FACEBOOK以及部落格:
將資料(照片、影片、文章)在網路上進行編輯,也將資料放於網路上供大家瀏覽分享。
例如FACEBOOK的遊戲,在自己的電腦只要安裝FLASH PLAYER軟體就可以執行,遊戲資料的存檔都在網路上而不是像傳統的電腦是在自己的電腦中。
隨著微軟 (MSFT-US) 執行長史蒂夫.鮑默爾 (Steve Ballmer) 旋風式訪台,雲端技術成為了台灣科技產業近期最火熱的話題。雲端聽起來很有距離感,就像經濟部長形容的「雲深不知處」一樣,很多人都不懂這項技術到底在做什麼,只知道看到有朵雲就是雲端,不過,其實人類的生活中,早已處處是「雲端技術」。
到底什麼是雲端技術?Google (GOOG-US) 定義「雲端運算」是一種將日常資訊、工具及程式放到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利用新方式,正因為所有資訊都被放置到網路的虛擬空間裡,因此稱之為雲端 。使用者可以透過任何連上網的終端裝置,隨時隨地接受郵件、或分享圖文資訊。
這樣的定義,看起來很抽象,不過,舉個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例子,例如網路郵件服務、網路相簿等,就是最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週遭的雲端計算 。
所謂「雲端」其實就是泛指「網路」 ,名稱來自工程師在繪製示意圖時,常以一朵雲來代表「網路」。因此,「雲端運算」用白話文講就是「網路運算」。 舉凡運用網路溝通多台電腦的運算工作,或是透過網路連線取得由遠端主機提供的服務等,都可以算是一種「「雲端運算」。 所以說,「雲端運算」其實不是新技術,更嚴格的說,甚至不能算是「技術」。「雲端運算」是一種概念 ,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而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出相應的「技術」。
目前業界雲端運算作得最好的,當屬 Google。Google 也表示,目前公司內部的雲端策略已針對搜尋、廣告及應用程式等部份進行拓展,此外,也提供日曆、文件、協作平台以及相片管理程式 Picasa 等免費服務,協助人們在網路上進行分享與管理。
雲端運算除了讓一般使用者的生活更為便利之外,對企業而言,也可以大幅降低成本。Google 就認為,企業使用雲端,可以大幅降低基礎設備、伺服器、認證及安全修補的維護成本,IT 部門能夠將更多資源投注在核心或策略性業上,而且,當軟體已經存置在雲端之後,也可以提供更快、更廣、更強力的安全管理,不用再針對安全性來作下載與修補處理。
而提到google雲端最讓人而無法怠忽的乃是Google於2005年併購了成立僅22個月的高科技企業Android,展開了簡訊、手機檢索等業務,同時基於Linux的通用平台也進入了開發。以Java為編程語言,使Android從介面到功能,都有層出不窮的變化。,近年來已經普遍應用在手機與平板電腦上。該系統的軟體商城開發較早,可以直接從手機上下載,並且已經幫你分類整理好,軟體數量僅次於 iPhone 的 Apple Store 。而Android開發完成的程式會先被編譯成class檔,再轉成dex檔,dex檔才是在Android手機上執行的程式,但原始碼還是java檔。
而Web的特點是在於1994 年網頁瀏覽器的出現,迅速地讓World-Wide Web在短短的幾年間,首度達到前所未有,一個真正橫跨全世界的超級資訊庫,所有的文件都遵照相同的格式提供出來,並相互串聯。
一、Web是圖形化的和易於導航的(navigate)
Web 非常流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可以在一頁上同時顯示色彩豐富的圖形和文本的性能。在Web之前Internet上的資訊只有文本形式。Web可以提供將圖形、音頻、視頻資訊集合於一體的特性。同時,Web是非常易於導航的,只需要從一個連接跳到另一個連接,就可以在各頁各站點之間進行瀏覽了。
二、Web與平臺無關
無論你的系統平臺是什麼,你都可以透過Internet訪問WWW。瀏覽WWW對你的系統平臺沒有什麼限制。無論從Windows平臺、UNIX平臺、Macintosh還是別的什麼平臺我們都可以訪問WWW。對WWW的訪問是透過一種叫做瀏覽器(browser)的軟體實現的。如Netscape 的Navigator、NCSA的Mosaic、Microsoft的Explorer等。
三、Web是分佈式的
大量的圖形、音頻和視頻資訊會佔用相當大的磁片空間,我們甚至無法預知資訊的多少。對於Web沒有必要把所有資訊都放在一起,資訊可以放在不同的站點上。只需要在瀏覽器中指明這個站點就可以了。使在物理上並不一定在一個站點的資訊在邏輯上一體化,從用戶來看這些資訊是一體的。
Web 是動態的
最後,由於各Web站點的資訊包含站點本身的資訊,資訊的提供者可以經常對站上的資訊進行更新。如某個協議的發展狀況,公司的廣告等等。一般各資訊站點都儘量保證資訊的時間性。所以Web站點上的資訊是動態的。經常更新的。這一點是由資訊的提供者保證的。
Web動態的特性還表現在Web是交互的。
Web的交互性首先表現在它的超連接上,用戶的瀏覽順序和所到站點完全由他自己決定。另外透過FORM的形式可以從伺服器方獲得動態的資訊。用戶透過填寫FORM可以向伺服器提交請求,伺服器可以根據用戶的請求返回相應資訊。
因個人學習吸收程度有限,建請能否加重課堂實作部份,而又同學們平日尚須兼顧家庭與事業,自然在作業上琢磨的時效有所拘謹,但相信只要有親身參予實作,定能在日後自訂他時予以操作練習也不致生疏才是。
(參考來源:奇摩知識 及 學生拙見)
1 則留言:
1. 個人對於資訊相關課程之學習與問題分析==>是請你說明自然曾學過的課程有無心得的說明.不是解釋MIS.
2.上課會補充很多相關實務上的應用,有任何問題,可在Blog上提出互相討論.
張貼留言